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身体的尊称是什么 > 第1部分(第3页)

第1部分(第3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在可敬与可爱之间(代序)(2)

许晖很会讲故事,而不想轻易作结论。用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奥秘,探讨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是这些年来很受欢迎的文风。许晖的故事尤其讲得不拘一格。比如第一篇《圣诞》,专门从史书中辑录描述历代皇帝诞生的神异故事,不发一字议论,这一篇就结束了。这种对帝王身体来源的美化与后文对神勇壮烈人士的身体的戕害、凌辱形成对比,凸现了人类文化的矛盾和行为的悖谬。

检讨人性的黑暗,探究制度的黑洞,是不是可以为身体的尊严和解放寻找到一条光明大道?我们也许曾经确信可以。但是,据动物学家说,玩弄身体的把戏并不是从人类开始的。猿猴群体中,每当有首长路过的时候,“群众”必须压低自己的身体,以免自己的头颅高出首长的头颅。那些女猿猴如果想得到男猿猴手中的食品,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做性交易。还有,在猿猴社会,给某个领导或者同胞梳理梳理体毛,抓抓虱子,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手段。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或者化干戈为玉帛,或者结成联盟共同对敌,或者得到首长的照顾多分一块鸟肉、一根玉米棒。

如此说来,身体的媚术就不是始于人类的政治权力,它还有更加深远的背景和来源。它不但来自比政治更加深层的人性的底部,甚至来自人类的前身。我们要根治这种媚术,要从这种媚术中寻求解救的可能性,比我们所期望的恐怕是要难得多。

好在人性的内涵比媚术要丰富得多,生活的内容比政治要广阔得多。有时候,我们可以故意犯犯傻,不玩那个什么“媚术”了;有时候,我们可以故意偷偷懒,不理那个什么“政治”了。这时候总还有一点人生的乐子可以享受。比如,放纵一下关于“摩罗乡”的联想,玩玩“铁匠营”的绕口令,等等。正是这些“政治”和“媚术”之外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亮色和一些诗意,人也因此而显得鲜活可爱。

我想,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屈原、岳飞们的本意,可能也不过是想活得可爱一点,诗性一点。当那并不诗性的东西光顾的时候,他们不过是没有躲避那不可躲避的东西,遂成为可敬之人。

一个人在成为可敬之前,一定是可爱的。

可敬是一种悲烈的境遇,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活在可敬与可爱之间。

2006年11月28日,北京北小河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自宫】自我阉割的第一刀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统称为“士”,“士”是象形字,象形男人的生殖器。“寸”是指事字,一只手的手腕处掩着一柄小刀。“士”和“寸”组合在一起就是阉割的意思,拿刀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因此,周朝时把阉割过的男人称为“寺人”,“寺”就是“士”和“寸”的组合字。

《左传·僖公二年》出现了有史可稽的第一个著名的“寺人”:“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齐国的寺人貂,开始在多鱼这个地方泄漏齐国的军事机密。这一句记载空谷足音,奠定了这个叫“貂”的人寺人之祖的地位的同时,更指控貂是一个间谍。可惜,关于间谍的指控却仅此一句,下文再无记载,《左传》惜墨如金的简洁文风让我们错过了一个也许更加精彩的传奇故事。

宫刑的起源很早,学者们相信,至迟到夏禹时代,宫刑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刑罚。据《周礼》记载:“夏宫辟五百。”夏朝的宫廷里有五百人施了宫刑,正说明宫刑的技术手段已足以完成大规模的惩罚。宫刑又叫“去势”,“势”同样是男人生殖器的代称。不过,宫刑是他阉,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惩罚(参见本书《蚕室里的花朵》),而寺人貂却是自宫,自我阉割,为的是进入齐桓公的内廷。

寺人貂,又叫竖貂,竖刁,竖刀,最通行的称呼是“竖貂”。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是寺人才起的这个名字。“竖”的本义是短小,引申为童仆,又引申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貂是一种动物,生性慈悲。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历史上有很多以动物入名的人,比如董狐、阳虎、西门豹、乐羊等等,竖貂的最初命名应该与貂这种动物有关。可以想像,作为齐桓公的男宠,竖貂一定是个美男子,小白脸,他穿着用貂皮和貂毛装饰的短上衣,更显得貌美如花,更能得到齐桓公的欢心。竖貂用自己的身体去取悦齐桓公,与貂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是多么的相像啊。

“竖貂”这个名字开创了两个传统:一是后世关于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称呼———阉竖,毫无疑问,这个称呼来自竖貂。是一种官职的装饰。《汉官仪》载:“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已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汉光武帝刘秀以后,这个官职就专用宦官充任,装饰也改为“右貂金珰”。宦官充任的这个官职,吸取借鉴了竖貂的装饰灵感,从而使这一装饰固定为一种代代相袭的礼制。

【洁行】采薇的怨歌

“洗耳恭听”是典型的身体媚术:把洗干净的耳朵恭敬地倾向发言者,聆听他的每一句教诲。可是,最早的“洗耳”却不是为了“恭听”,那是真正的用清洁的水洗干净耳朵,因为耳朵被污染了。

《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讲述了许由洗耳的故事。

尧听说许由是贤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听到这一风声,赶忙隐遁到颍水之阳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紧邻着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因为许由死后葬在这里,箕山又称许由山。尧又召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这次连听都不愿听了,跑到颍水之滨洗耳朵去了。这时:

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洗耳的时候,刚好巢父牵着牛犊来饮水,就问许由何以洗耳。许由说:“尧召我做九州长,我痛恨听到这件事,所以洗耳。”谁知巢父讽刺许由说:“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与人不相往来,谁能见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这种方法沽名钓誉而已,别污了牛犊的口。”说完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许由洗耳,本为清洁自己受到污染的耳朵,可是没想到巢父比他还要“求洁”。清清颍水,被许由的另一种沽名钓誉玷污了。不知道许由听完巢父的嘲讽之后,是不是还能继续撩起洁净的水流。

耳朵,这一身体的生理性器官,不像眼睛,对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可以随时闭起来;耳朵无法关闭,因此也就不具备选择性。当众声嘈杂地涌入耳廓里时,耳朵只好全盘接纳,无论这声音是噪音还是悦耳的颂扬。这就给耳朵创造了取媚性倾听的机会。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可能性,巢父才对许由的洗耳行径大加嘲讽。他提出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隐居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见的“高岸深谷”中去,杜绝所有来自人道的声音涌入耳廓的一切途径。

这是一种根本的“洁”。这种“洁”的品行,与自然万物的“洁”的本性融为一体,人道无法侵入。因此庄子评价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帝王之功不过是圣人的余事,不是完身养生的根本。世俗之人,往往危及身体,弃绝养生之道,却以身殉物,人变成了物的附庸,人之道变成了取媚于物之道,岂不悲哉!

庄子此言,和巢父的境界是一致的。而洗耳的许由,由“洁”的主体,沦为了被嘲讽的对象。

孔子曾经评价过伯夷、叔齐的品行,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意思是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自然就少了。可是孔子的下一句评语———“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却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伯夷、叔齐临死前作的这首歌,明明是一首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地的谎言  The Shining 原版小说  黄桷兰香  萌学园穿来个精灵,焰王他超爱  古代养娃日常  捣鬼者传  萤火之旅  透过身体看女人  采魔蛊di小蠢狼[剑三]  夜雨秋灯录  灵果结仙缘  异闻启示录  胆小鬼(07.11)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火影]死灵法师大蛇丸  目击台海风云  安德的影子  穿越之苦命公主  秦亡新论  手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