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行,虽不感觉有累意,热气却悄然向背心袭来,脱掉外衣,山风一下清凉了全身。来到岩下,滴滴嗒嗒的水声滋润着我的双耳,抬眼越过灌木丛望过去,顺着从山顶不知是那小黄桷树的根,还是枯死的岩藤,竟一直垂落到岩底那青石上,溅起朵朵的水花,和着灌木丛鸟儿的欢叫,凑出滴水岩春天的凯歌。
虽然伴着长长陡梯旁那刻于光绪年间的石刻风化得仅剩下看不懂意思的第一横排字和最后一竖排“绝顶望长安”的壁题一直让我遗憾不已,但今天这滴水岩“滴嗒”的灵魂再现,也让这滴水岩变得篷壁生辉了。
爬上山顶刚一露头,寨门门洞里的山风顿时拂面而来,似乎在那等了很久迎宾司仪一样及时而得体。回望山下,长江二桥仍在晨雾中沉睡,山脚那安居房工地一片忙碌,社区的健身器材场里老人们有的漫着太空步,有的骑着小洋马,有的划着太极圈,有的扭腰蹬腿,一幅详和的晨练图。远处太阳出来的地方已有几丝红晕泛起,知道今天一定是个艳阳天了。
“一路的方向,照耀我心上,辽远的边疆,随我去远方……”《自由飞翔》的歌声让我对眼前过路的一对打工青年男女多看了几眼,这清晨的歌声让着橙红上衣的女孩平添了几分自信与漂亮,着瑰红上装的男孩一语不发地紧跟在女孩身后,不知是沉醉于女孩,还是沉醉于女孩的歌声。下山而去的这一双红衣人更描红了这清晨的滴水岩。
爽爽的晨风吹起我披肩的长发,吹进脖子里,冰凉冰凉的丝丝惬意漫过全身,我不由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几口清晨这滴水岩的灵气,浑身通泰。心里想着,一定要回家记下这滴水岩的晨,记下滴水岩的灵,记下我这片刻的想………
4 游黄水小记
记忆中很少和家人一起外出游玩,前不久终于有了机会,几兄妹带着孩子,满满两车人,自驾着车一路欢歌奔向目的地——石柱县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
黄水的海拔高,一到山上,虽是夏天来临,凉气仍穿透了衣服,晴朗的空气里沁满了凉滋滋的感觉。到了黄水森林公园,踩在松软的松树针铺织的地上,感觉如踩在高档宾馆华贵的地毯上。灿烂的阳光穿过人行道上空层层的树冠,斑驳陆离地洒在通往公园深处的幽径上。孩子们高兴地追前撵后,大人们有的让呐喊声回荡在森林的上空,有的让歌声划过树林和鸟儿共鸣。
穿过一段幽径后,大家来到土家族演出的一块坝子里,虽然坝里空空如也,观众看台也倾斜得快要倒塌,但是,听着阵阵松涛呜呜地在高密林子的顶端回荡,似乎依稀看见土家姑娘们美丽的倩影,听见她们嘹亮悦耳的欢歌。旁边的观音庙里,一遍遍播放的颂经录音替代了老和尚师傅的木鱼声。
下一个景点是油草河。刚从桥面下到桥下,岸边树丛里油油嫩绿的蕨类铺满了地表,引来小孩们的惊呼——哇,好漂亮啊!好漂亮啊!不远处淡紫的野花在树丛中幽幽地成片开着,孩子们睁大眼睛,目不暇接。冷不防,走在前面的人又传来惊呼:快来看快来看,映山红映山红!随着指向一看,啊!桃色的、乳白色的映山红一树树地在油绿的树丛中怒放着,和着另一些不知名的鲜艳野花,将山谷点缀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下到河滩上,虽然见不到一粒河沙,但那清澈亮底的潺潺溪水惹得一群群大人小孩脱鞋丢袜,坐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上将赤脚伸到水中体味那沁脾的清凉,一串串笑声惊吓了水中的小鱼,它们惊慌失措地在水中乱串,又惹来孩子们用块块小石飞溅起朵朵水花。
依依不舍告别了油草河,经过一段跋涉,夕阳西下时,我们又来到千野草场——爽心悦目,无边绵延草场上的一座座风化石山,一壁壁绿阴长墙,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骠汗的骏马,将千野草场妆扮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行驶的小车,不得不小心避让着在观景公路上要么闲庭漫步、要么成群嘻戏、要么结队从容回家的奶牛和山羊群。那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的白白的风化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坚忍与不屈,在碧绿青草的映衬下,更显得大山的挺拔与豪放,黄昏渐进时,从山腰漫上来的羽纱浓雾,将一座座山峰萦绕得好像穿上了漂亮的纱裙。
一天的行程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寻黄水的美丽,但已足让我们享受了天然的氧和自然的绿,这大自然的妩媚,让我这颗久居闹市的心得到了净化和回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晨曦中的工厂
进厂多年来没有在车间倒过三班,所以上班时间看到的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工厂生活。最近公司改革,加强夜班监管力度,所以将部分干部轮流下车间值夜班,二十多天轮一次,这才有机会领略到了夜晚厂区的风景,而特别是晨曦中的厂区,更给人一种五彩、清新和浪漫的感觉。
在阳春三月的清晨四点过,窗外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婉转的歌喉划破了厂区机器的轰鸣,让嘈杂了整晚的耳朵格外受用。走出屋外,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除了让自己不自觉地做深呼吸外,还伸出双臂做几下舒展运动——五脏六腑,顿时从昏睡中舒缓过来。微亮的天空顾盼着阳光的沐浴,在远处的晨曦和近处的灯光下,仿佛披了一层玫瑰色薄雾。厂区外居民楼传来公鸡的打鸣,锅炉烟囱上冒出的缭缭烟雾,在晨曦中随风摇曳,似那美丽的祥云,远处西山轮廓上的残月,绽放出一圈圈冷艳的华彩。
厂区路边翠绿的小树在晨风中摇摇摆,走近了,沙沙的声音仿佛来自天籁一般。从花园里丛丛绿树和“母女”雕塑下,传出小虫的微弱的叽叽声。办公楼的静穆,与白天楼上楼下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旗台上三根高高旗杆上飘扬的国旗、厂旗,昭示着企业顽强的生命力。护旗的两只汉白玉石狮,任凭风吹雨打,仍坚守着工厂的灵魂。而被老工人称为镇厂的九龙壁,见证了来来往往的多少贵宾与豪客,翻腾的九条龙在晨光中依然虎虎生威。
在晨曦中走进车间,鸣响的机器声,依然忙碌的工人们,在熬了夜班后,仍然精神抖擞地做他们份内的事,看护料液,操作设备,打扫现场,填写记录等等。繁重的工作,并不舒适的工作环境,塑造了工人们坚韧挺拔的性格,面对困难敢于迎头而上的品行。有人说过工人是最无私的无产者,但我还要说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没有宽敞豪华的操作环境,没有轻松自在的工作岗位,也没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挣。他们是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用自己快乐健康的精神演绎丰富企业的文化,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捐助——开县井喷、铁峰乡滑坡、农村的困难党员和孤寡老人,还有每年献血队伍的增大等等,无不是由工人们拳拳爱心组成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五彩的晨曦为新的一天开了一个好头,从美丽夜景中走过来的白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6 灯把船
每天下班时,当公司的大客车沿着还没有完全修好的北滨江路徐徐前行时,我的双眼总是越过那碧波荡漾的江面,扫身那一艘艘随波摇曳孤独的灯把船上,心里总想起第一次见到它的情形。
那是1980年的春节刚过,我外婆和姨妈举家迁往长江南岸的五桥沱口居住,那时的*还没有长江大桥,家具什物装了满满一大卡车经过江轮渡后沿江而行,我随母亲等送行的亲朋好友十余人在胜利路先锋码头乘先锋5号短途小火轮,狭小、拥挤而简陋的船舱,大船通过后的尾浪能涌上小火轮的甲板,小火轮仿佛随时会被巨浪吞噬一般,让第一次坐这种小船的我除了感到紧张不安外,丝毫没有轻舟泛江的遐意感觉,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只只从小火轮身旁不断退去的灯把船留给我很多的疑问。
当时我问母亲它是干什么用的?到了天晚为什么会象灯一样亮?那时我在农村小学刚毕业,见识可真是叫贫乏,连公路上的交通标志都还认不完,更别说离家很远的长江航标了,那个时候也没有自动化操作一说。上过小学的母亲只告诉我它叫灯把船,是给江里过往船只指路的,至于它晚上为什么会亮,母亲也说不出子曰来。那个疑问后来在我脑子里藏了很久很久,虽然后来上了中学大学,但涉及这方面的东西实在不多,以至我对其的了解仍只是皮毛而已。再后来,网络铺天盖地,鼠标一点,天下事立马来到眼前,才让我对儿时的灯把船有了一个全程的了解。
灯把船,学名为航标灯,是给过路的大小船只指路的,是作导航和警告用的信标。灯船的下面,不是暗礁,便是浅水的岩石。这和母亲说的用途一模一样。它的历史不短,最早的航标灯建于1314年,据今已有近700年。灯源也由豆油、洋油(进口煤油)、乙炔气、蓄电池半导体霓红灯、白炽灯泡到后来的发光二极管,再到现在世界领先的太阳能一体化,一路风雨,一路智慧的航程。
几米长的灯把船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看上去依旧孤单无助。不管风吹日晒,霜打雷鸣,它们仅靠那一根铁锚,眼巴巴地望着千年的江水擦肩而过,除了送给大海一声祝福,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礁石之?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透过身体看女人 末世之猎食禁止 作者:璃九笙 秦亡新论 穿越之苦命公主 胆小鬼(07.11) 目击台海风云 The Shining 原版小说 采魔蛊di小蠢狼[剑三] 大地的谎言 灵果结仙缘 萌学园穿来个精灵,焰王他超爱 萤火之旅 雷神之祖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火影]死灵法师大蛇丸 家有匪婆 完结 安德的影子 捣鬼者传 古代养娃日常 异闻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