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袁世凯为何反对立宪简单“学日”?
和老袁一样,赵炳麟也是坚决拥护立宪的人,属于官员中的“立宪派”,同时他也是一个对宪政有着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人。按照老赵的说法,他反对的不是朝廷实施立宪改革,事实上他也无法反对,连慈禧的谕旨都下了,他反对的只是老袁这个方案。
老赵等人的主要意思是:立宪本来是要以明治维新为榜样的,而老袁的这个方案与“天皇领导一切”的日本模式相差甚远,袁世凯不仅没有让咱大清的皇帝“去领导一切”,反而要分皇帝的权,这难道不是假立宪、真专权吗?宪政的根本精神是在国会(确实如此),现在国会未开,就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的权力就失去了国会的监督和限制,因此立宪不能单独成立责任内阁,应该先开国会,后组内阁,至少二者要同时成立。如果朝廷一时难以成立国会,就从地方开始,先成立地方议会,直至召开国会,反之,如果责任内阁有可能会让皇帝居于无权地位,那么宁愿在国会召开之前,继续让皇帝专权——也就是说,宁愿保持现状,让立宪改革“暂缓进行”。
总结一下,老赵等人的意思是:因为国会一时成立不了,所以责任内阁也不要成立,在朝廷暂时不改革,先保持现状。
老袁要崩溃了,他没想到自己苦口婆心解释了这么久,和他的团队一起弄出了25个折件,最后只被一个理由就给击回来了,老袁竟然一改以往的城府,开始爆粗口:“此等闲话,皆不可听!我不怕真正的反对,怕那些不着痛痒之人!”
在老袁看来,赵炳麟等人其实就是一些“不着痛痒”之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宪政的含义,也并不是不了解西方国家的宪政情况,却一再在所谓的老袁“假立宪、真专权”上纠缠不清。对此,老袁只能表示很无辜,也百口莫辩,事情是他做的,怎么样也是无法彻底洗脱嫌疑的,但老赵既然对立宪也有深入理解,还是可以深入探讨的。
老赵说得很对,立宪的根本精神在国会,当时西方国家的宪政之路也是先召开国会,然后再组建责任内阁,这倒不是一定有时间上的先后,而是在宪政的“价值观”上。责任内阁如果没有国会与之对应,根本就称不上“责任内阁”,这是事实,但谁都清楚,当时西方国家的宪政并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是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民众与皇室、政府不断地争取、斗争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时西方国家的立宪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宪政基本上是自发形成,而大清的情况恰恰相反,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朝廷在不得不“求变”的情况下主动“求变”,那么朝廷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情况呢?
朝廷的现实是,所有的权力被皇权高度一统,如果你要放权,下面的人自然有可能篡权;如果你要继续集权,下面的人就不会怎么办事,所以不改不行,这也是慈禧下谕旨的缘由。从哪里改呢?当然要从皇权开始改,因为权力就在你这里。要对皇权进行分权和限制,首先必然要求就从皇帝本身做起,进行放权,先设置责任内阁,将权力中枢由一元制变成二元制,由铁板一块变成相互制衡,改变之前所有的官员都是皇上的家奴、只对皇上负责的状态,逐渐造就一批开始对本职负责、对百姓负责的职业化的行政官员,由此才能进一步唤起百姓们的权利意识,最终能还权于百姓。更何况事实已经证明,在老袁的设计方案里,并不是简单地将皇权放权给了责任内阁,而是在放权中对责任内阁也有分权,开始解决千百年来行政权一权独大的问题,这是符合宪政方向的。
反过来说,由于目前的权力都紧紧把控在皇室和官僚集团的手里,如果皇权不率先接受这场改革,不进行放权,如果连朝廷自己的大臣都无法分皇权,何况是老百姓们?皇帝大人和亲贵们难道就不担心老百姓们会借所谓的“地方议会”瓦解朝廷?在朝廷还是铁板一块的情况下,地方官们又怎会甘心实际是他们自己的权力被所谓的“地方议会”分走?所以,老赵所说的寄希望于“地方议会”来打开突破口,只是一种看上去循序渐进的稳妥方法,在老袁这样现实的人眼里根本就是空谈,别忘了大小官员的眼睛都在盯着皇帝大人您呢,除非皇帝大人和亲贵自己下来当地方官,否则地方官员们最后一定会让所谓的“地方议会”流于形式和完全变味。相反,如果先树立宪政的框架,连皇帝这个最高掌权者的权力都要受限,从上至下所有官员的权力都要受限,大家待遇一样、“一损俱损”,相信其他官员也没什么话说。
好吧,既然还拿日本说事,相信朝廷中是没有人比老袁更加了解日本的,他的改革先从设置责任内阁入手,这是和当时的西方强国走过的道路不一样的地方,却恰恰是和日本相同。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是先组内阁(1885年),后开国会(1890年),但明治宪法中规定“天皇领导一切”,这是大清不能也无法学习的,因为日本之所以加这么个“盖子”是出于日本特有的历史和国情。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并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天皇虽然名义上统治全日本,但基本只是个摆设,权力被幕府把控,幕府下面又有多个藩在割据,最底层的日本人大多只知藩主而不知天皇,这种状况类似我国周代的诸侯分封的“封建时代”,也类似欧洲的中世纪。在经武力“倒幕运动”统一日本之后,年轻的天皇睦仁被各个利益集团联合扶上最高领导者的舞台(倒幕时打的就是天皇的旗号,不得不扶),随即组建明治政府,开始明治维新,他们很快从中国的秦始皇那里学习了郡县制(废藩置县),从国体上巩固了统一。这就是说,要说到在中央集权,此时的日本才“发展”到中华帝国2000多年前秦朝时的水平。没办法,那时候的日本很穷,想中央集权也完成不了,农业社会的经济就是靠地盘和自然资源说话的。
而在从中国搬来郡县制的国体之后,明治政府掉头把目光转向西方世界,一方面发展近代工业,一方面去搭上世界潮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政体。当时他们发现世界上的强国大多都是宪政国家,于是在1882年,日本派出了以伊藤博文为团长的日本考察团前往美、英、德等考察学习,伊藤博文首先要做的是为日本的立宪改革确立一个学习的对象。
伊藤博文等人首先排除了美国,原因是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人没有他们的“天皇”,国体采用联邦制。然后排除了英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政国家,与日本不同,它是自下而上实现宪政的,一帮通过工业革命先富起来的人组建了议会,连当时国王也是议会喊来开会的,英国国王在后来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只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被称为“虚君”,这也不是日本想要的。最后确定的是皇帝保留部分权力、与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的德国模式。自此之后,日本就开始专心研究和学习德国宪政,伊藤博文率团考察历时一年半,仅在柏林大学听取宪法学家授课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差不多和大清五大臣总考察时间相等)。然而,等到伊藤博文等人起草的明治宪法出台时,一切却让人大跌眼镜了,这就是明治宪法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规定“天皇领导一切”,这下倒好,日式的君主立宪不但不削弱君主的权力,反而强化君主的权力,表面看来,这实在是“很奇葩”。
然后不得不说,正如后来的老袁一样,伊藤博文对宪政精髓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他设计的正是一条具有日本特色的宪政之路。
比之日本,大清更早开始的洋务运动,它和明治维新有很多在起点上的区别:日本需要迫切地解决“统”,而大清是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加君主专制体制;日本天皇是个弱势群体,实际权力有限,而大清皇室的权力则严重过剩;日本的改革其实是新兴的领导层要拿过去的旧势力(藩主、武士阶层等)开刀,很难,而大清的改革是现有的领导层要拿自己开刀,更难。大清这种情况下改革内生的动力是很小的,阻力是很大的,自我改造的能力是很弱的,朝廷几乎下意识地把解决当时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当作了目标,并且不知不觉就成了最高目标。可以说,在大清朝廷对于洋务运动的“顶层设计”之中,国家的真正强大、人民的真正富裕并不是首选项和必选项,这只是附带选项,变法的首选项是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基础而去寻找外部支持,必选项是大清江山永不变色,永远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这才是无论有多么大的内忧外患中都要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下来的。
于是乎,洋务运动以“先国富,再民强”为路线,政府掌控经济,依靠的是官僚集团,对民众却有相当的怀疑和防范,只学习技术、购买武器不涉及变革政治体制制度的原则提出来了,老百姓获取资源发财的机会和手段可以因为洋务运动而有所放开,但说到底是必须要掌控在官府和朝廷手中的。铁路、电报、轮船等被引进了,但无一不是“官办”或者“官督商办”。在朝廷看来,以官府来掌控这些被引进的技术以及衍生的资源和财富,才是对过去几千年以官府掌控土地从而最终掌控王朝子民的一种换汤不换药,如果大家都有很多的机会去各自发财了,一切都交给“市场”了,那还会来找官府吗?还会听官府的话吗?这样做的结果只怕是“市场”的经济指向“市场”的政治,几千年以来,强势官府从未向世俗社会低头,这一切自然不能变——说得直接点,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思想使得朝廷在洋务运动的“顶层设计”中,也许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全民共富,那反而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总之一句话:大清之洋务运动,非国家之强大,非人民之共富,乃朝廷之万年!经甲午一战,这种所谓以行政权一权独大有效调动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弊病显露无遗。洋务运动没有证明君主专制体制的合法性,它只证明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合法性,只证明了在这个古老帝国的土地上,以民为主的政治制度,也是不可抗拒的,最后与明治维新不同的改革结果也表明:集权和立宪,在根本上就是矛盾的,在集权中无法立宪,只会离立宪越来越远,摧毁立宪的一切基础。
好吧,现在让我们来替老袁总结一下吧,明治宪政表面“很奇葩”,实际上对宪政“价值观”却有深刻理解,结合日本的历史和实际,坚定地走“有日本特色的立宪道路”,该改的一定要改,不该改的坚决不改。明治维新其实并不亚于一场革命,它造成了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平叛西乡隆盛的西南战争),战死人数过万,流血远超过大清5年后的辛亥革命,可它还是成功了,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大方向”对了。
现在老赵等人应该清楚了,老袁只是没有学习明治维新“天皇领导一切”的表面,而是学习了明治维新之实,学习了宪政的“价值观”。他的方案和明治立宪一样先设置责任内阁,只是因为大清和日本的立宪之路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大清和日本共同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地方,而正是由于朝廷的改革要拿自己开刀,如果连“天皇领导一切”的表面现象也要照搬,那大清进行的应该不叫立宪改革,不过是想在皇帝集权独裁上又加上一个宪法的封套,便宜全占,义务没有,还成功地引入了一个强国的“国际惯例”!
谁也没有想到,最终能够突破“救亡”这种局限、摸到宪政“价值观”边的人,竟然就是没出洋的老袁!从根本上说,老袁的这个方案恰恰也是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去坚定地走“有大清特色的立宪道路”。如果非要说它在实质上更接近于当时哪一种模式的话,那就是对皇权有所限制的德国模式。明治立宪原本就是学习德国模式,不知日本何以为兴,焉知大清何以为衰?用老袁自己的话来说,“朝廷学习国外的立宪,是吸收这个成果,并不需要连过程都一样”。即便如此,袁世凯同样没有照搬德国模式,前面我们说过,老袁设计的方案其实不只是“三权分立”,而是在把审计权、行政仲裁权独立出来之后造成了“五权分立”,也许连老袁自己都不知道,在这方面他竟然还有一个与他见解神奇一致的知音,这个人就是孙文。
以后我们会讲到,此时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人,他们得到了日本朝野的许多帮助,但孙文等革命党人从来没有把日本的政治模式当作自己学习和仿效的榜样,这也是因为孙文已经见识过西方世界,同样对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史料记载,几乎就在老袁和他的团队提出这个方案的同时,在海外的孙文也开始形成他那个版本的“多权分立”思想,后来孙文把他这个版本的思想概括为——五权宪法。
关于这个“孙文牌”的宪政思想我们还要在以后的故事中详述,简单来说,孙文认为,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只有选举,没有选拔官吏的考试,这就会造成一些油滑之徒当选,而一些能力很强却不善演讲拉票的人落选,所以还必须在“三权”之外再分出选拔官吏的考试权。
与此同时,当时的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也会造成议会过于强势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效率(比如当时的英国),孙文认为还必须分出对各权力机关的监察权,监察权力平衡的状况,这就构成了“五权分立”。孙文常常对周边人说:“五权宪法乃兄弟我所独创”,但他并不知道,在朝廷体制内竟然还有一个神奇的知音,这就是袁世凯。
以上这些情况很复杂,但也能越辩越明,这也是皇室子弟载泽等人最后能够支持老袁的原因,相信这些情况赵炳麟等人也并不是不清楚。就在官制改革之前,14位“编辑”就制定了几条指导方针,其中有一条就是从现实情况考虑,此次立宪改革暂时不涉及国会,这是大家的广泛共识,而老赵等人却在方案出台后倒打一耙。老袁想不想当内阁副总理不清楚,只是如果按照分职专任的原则和宪政框架,如果当了内阁副总理大臣,他恐怕必须交出北洋新军的军权,北洋新军可以说是老袁一手带出来的,内阁副总理大臣和“军权”哪个重要,按照私心的角度,这恐怕也要考量吧?老赵不知道的是,如果说他怀疑老袁是出于强烈的私心来推进宪政改革,那么他自己同样也摆脱不了出于一己之私才反对的嫌疑:他是维护朝廷意识形态的御史,立宪之后能够插上一嘴的事情大大减少,甚至将来首先要被淘汰的就是他们这帮人。如此看来,别人也可以说你老赵不过以国会未开为幌子,是阻止立宪的“假立宪派”!
改革有多难?妥协是比较难的,体谅是比较难的,千年的专制王朝,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僵化的体制造成了僵化的思维,仅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
载泽行动了,他生怕这来之不易的立宪改革流产,再次上折子向慈禧解释总理大臣权限问题,并请求召对,亲自为慈禧释疑。然而,载泽始终没有被召见,奕劻和袁世凯倒是被召见了。但慈禧没给老袁说清方案的机会,只是把那些弹劾和反对的奏折丢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看。一向还算坚强的老袁突然变得悲愤莫名,他跪请慈禧,几近哀号:“太后,让这些阻碍立宪的人退休吧!朝廷养着他们!”
慈禧勃然大怒。
等到冒冒失失走出皇宫,袁世凯这才惊出一身冷汗: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变成了康有为,变成了那个他曾经很看不起的康有为!
慈禧决定召见瞿鸿禨
皇宫里的慈禧也在左右为难,太监宫女甚至听到了她“我还不如跳湖而死”的哀叹。新一轮的改革是她亲自发动的,她也希望能够带来一个好结果,早在袁世凯还在直隶大干一场时,她在皇宫里不能多做什么,但也默默给予了支持,用的就是“自己带头,移风易俗”那种方式。比如这几年她首次从帘子后面走出来,打破了以往从不与“鬼使”照面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接见了洋人公使;她还把自己的禁地寝宫向公使夫人开放,允许洋人女画家为自己画像,并许可把画像拿到国外去展出;她甚至还在皇宫里拍起了写真,也不时关注国际大事,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出嫁时,她派人向遥远的美国捎去了礼物。
这就是慈禧,一个原本只想夺权和掌权的人,后来发现不改革就无法继续掌权时,只好一次次去改革,从支持洋务运动到同意戊戌变法,再到几年前的新政,改革已经伴随了慈禧的大半辈子。可以说,这辈子她只干过两件事,一件就是夺权掌权,一件就是改革。这么多年了,一直在改革界混,如果还有谁说她是天然就反对改革的保守派,她会叫李莲英到宫外找块板砖,她自己朝这个人的头上拍去。
对于载泽和袁世凯所描述的那种立宪带来的好处,她也是很向往的,但如果权力安全受到威胁,甚至会触动统治根基,她会更加担忧。有个问题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国家强盛稳定和集权独裁就不能两全呢?为什么就必须舍弃其一?难道上天规定它们是一个必选项吗?
而慈禧也觉得奇怪,革命党人不一直在强调满汉之分吗?她原本以为支持老袁的,应该都是汉臣,而反对者应该是亲贵和满臣,现在看来,情况不是这样的,亲贵中有支持袁世凯的,最激烈反对袁世凯的恰恰是汉臣。在慈禧看来,现在“他们汉大臣”内部都没有达成一致,还有原则性的分歧,这说明改革也并不值得信任啊,但如果不信任改革,又能信任什么?
危机越重,对改革的期望越大,同时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也越深,这就是慈禧的“左右为难”,她并不是不信任改革,她只是连自己都无法相信。
慈禧想到了一个人,一个特别的人,他就是瞿鸿禨。
得知即将被慈禧召见,瞿鸿禨紧张地在家里做着准备。在这次单独召见之后,袁世凯的方案,朝廷立宪改革的命运,一切都将被决定。
慈禧紧急叫停立宪改革,各方势力蓄势待发
瞿鸿禨,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他从小就是个学习成绩优良分子,21岁高中二甲进士,后入翰林院,之后一直在地方的教育系统工作,历任多省学政。慈禧外逃到西安之后,他被调到西安出任军机大臣。瞿鸿禨文笔突出,又写得一手好字,在军机处一直担任秉笔职务,只要他不是请假没上朝,慈禧的上谕就是由他起草。
而瞿鸿禨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清官”。不得不说,朝廷的官场风气虽然不好,但清官也还是有的,尤其以他和大学士荣庆为代表,他们从不行贿受贿,坚决抵制官场不正之风。瞿鸿禨身为军机大臣,连像样的马车都雇不起,家里更是破破烂烂的,是公认的朝廷里硕果仅存的“传统名臣”。
老袁却偏偏不信这个邪,这位老兄的处世原则很简单:没有用银子买不通的人。他首先摆出一副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科举落第)的姿态,认瞿鸿禨为“老师”,送上红包,被退了回来;然后又想认瞿鸿禨为“兄长”,红包又被退了回来;最后实在没办法,等到瞿鸿禨儿子结婚时,老袁又以“北洋公所”的名义送上800两银子作为贺礼,却又被退了回来,瞿鸿禨就是告诉他:你单位的钱我也不能收。
(吸血鬼骑士同人)Love Chronicle 历史的镜子 李鸿章传 林教头的创业课 终于筑基了,尼玛他怎么就成仙了 烟花那么凉 强秦 我有武器! 出轨的盛唐:武后3 出轨的盛唐:武后2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国企变法录 依稀若雪 晚清最后十八年2: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出轨的盛唐:武后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吴晗论明史:全方位解读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傅斯年说中国史 大癫狂 开局创造异界神兽,震撼世界
国内联赛被埋没的陈灼,一直到29岁时才遇到伯乐,在某经纪公司的操作下,2010年陈灼从德甲汉堡队起步,很快得到进入豪门AC米兰的视线。一路上得到了著名球星范尼巴乔萨基等诸多明星名宿名帅的指点,飞速进步。进入米兰的阻碍是非欧盟球员指标,以香港永居权申请欧盟国籍,是双国籍绕开限制的有效手段,唯一代价是放弃效力国家队。最终大陆方面认为陈灼年龄偏大不符合长期规划,港足总会长霍家想通过球星提振香港球市和自己的体育产业,取舍权衡之后尘埃落定。加盟后一系列惊喜刺激了香港球市,本港诸多演艺天王商政名流成为陈灼粉丝好友,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陈灼投身中国足球青训事业,功勋卓著,与小有建树开始声色犬马绯闻缠身的球星不同大亨不是指有钱人和暴发户,这个名词出处在日本,最初是对幕府时代掌控权力的将军的尊称,19世纪欧洲音译为tycoon,语境上应该是风云人物。ampltpampgt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足球大亨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ampltpampgt...
黄河,一条被迷雾笼罩的大河。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历史在黄河上湮灭。黄河上摆渡行船,有三大规八小条,一旦不遵循必有奇祸。作为每天经历黄河的摆渡者,让我带你走进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地下迷藏,黄河船城,逐鹿遗址,上古秘辛究竟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秘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知晓。吴大胆倾心力作!!带你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悬疑探险,带你见证大千世界的神奇!...
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有一个神秘的部落。主人公随一个神秘的考察组去了那个部落探秘,在部落遇见了一个奇怪的女人。主人公经历了怪物的追杀,目睹身边的人相继离他而去。在放弃和坚持中,主人公经历着与自然与同伴相互的斗智斗勇等磨砺后,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个部落的神庙。在神庙,主人公发现了这个部落的秘密,结果却让他震惊。神庙里供奉着十六个神位,每一个神他都是那样熟悉...
这是一个孝顺儿子改变志向,替父亲洗刷冤屈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志青年摸爬滚打,让地方走向繁荣的故事。这是一个正气官员挺身而出,为群众抛尽热血的故事。...
宋末元初,陆秀夫之子陆崖,为了复辟大宋浴血奋战更有神秘武器散弹枪五雷神机出现,陆崖搞了前朝的皇后,又被蒙古郡主倒追,在马可波罗的帮助下企图复辟宋朝的故事,其间父子情仇,前尘旧梦,金枪不倒尽数其中,怎一个精彩了得。...
记者张空先生,传说您刚进NBA的时候连罚篮都不会是真的吗?右眼皮跳了跳无可奉告!记者那张空先生,传说您刚进球队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是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