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当时李隆基已经察觉到了姚崇心中隐藏的秘密,不然的话,他绝不可能让姚崇去审理刘幽求,而姚崇则充分领会了李隆基的意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顺便拉上了另一位功臣钟绍京。
在此之前,钟绍京虽然曾经一度被推上了中书令的职位,但因为唐隆政变中,那不合时宜的犹疑,而最终被罢免,出任太子詹事。
所以在姚崇的一番犹如走过场的审问之后,对于刘幽求和钟绍京的定论如下:
两个人都是曾经的功臣,一下子从宰相班子被踢到了闲职上,心里有些落差也可以理解,鉴于他们曾经有功于社稷,如果冒然逮捕入狱,恐怕人心不服。
从上述姚崇给出的定论来分析,他似乎没有把话说完,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姚崇的精明。
当李隆基将审问刘、钟二人的权利交给姚崇后,事实上姚崇很可能想到了问题的另一层面,那就是李隆基究竟想要一个什么结果。换句话说姚崇最终应该给出一个什么答案?
姚崇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后,他明白了一切,最好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姚崇知道自己只需要说明过程和情况,剩下的交给皇帝陛下来裁决!
到现在为止,李隆基和姚崇这君臣二人其实是一种既合作,又互相试探的关系。
说到底,李隆基虽然在排挤功臣的过程中,希望姚崇充当马前卒,但出于人性的本能,他同时并不希望姚崇是个心狠手辣、赶尽杀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而精明的姚崇早已经看透皇帝的心思,所以对于刘、钟一案,他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甚至从他表面的话语中,还透露着同情。
但最终结果源于客观过程的导向,所以接下来李隆基顺其自然的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刘幽求被贬为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刺史,钟绍京被贬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
至此,李隆基的功臣团队被彻底的排挤出宰相班子之外。
刘幽求在出任睦州刺史不多久又改任杭州刺史,开元三年(715年)又调任桂阳刺史,在前往桂阳的途中,不行病逝,享年60岁。
另一位功臣钟绍京结局比刘幽求要好很多,开元十五年(727年),他重新回到了长安,在见到李隆基后,钟绍京痛苦流涕的说道:“陛下难道忘记曾经臣等并肩战斗的事了吗?陛下怎么能够忍心将臣抛弃在荒蛮之地呢?当年的人现在全都不在了,只剩下臣自己了,希望陛下开恩不要让臣再离开长安了好吗?”
钟绍京的一席话使不禁回忆起往事,而那个时候的李隆基也已经是一个历经诸多沧桑的中年人,钟绍京的话的确勾起了他对往日的追忆,看着老泪纵横的钟绍京,李隆基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他将钟绍京留在了长安,不久钟绍京因为中风病逝,享年80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隆基功臣团队的所有成员中,钟绍京虽然资历浅,能力也是最弱的一个,但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领域之外另一个领域的奇葩!
这个领域就是书法!
钟绍京系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大家钟繇的后代,钟绍京的书法丝毫不逊于他的祖先,甚至与他先祖钟繇并称为“书家双绝”,史书称钟繇为“大钟”,钟绍京为“小钟”!
钟绍京虽然没能为他的仕途之路书写下绚丽的篇章,但他却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力透纸背”、“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以至于千年以降,一切归于黄沙尘土之时,那墨香之气依旧扑于鼻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晚清最后十八年4: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大结局) (吸血鬼骑士同人)Love Chronicle 唐朝那些事儿2:太宗当政卷 上行朝北 下行朝夜 唐朝那些事儿:大唐开国卷 晚清最后十八年2: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下一轮商品市场 时代广场的蟋蟀 女人身体与生命的抗争史:子宫 约尼的最后一战 养受之限时游戏[重生]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纳妾记 雪白血红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 日俄战争敲响警钟 豆豆"四大"历险记 π型人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