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那些利害攸关的事:貂蝉艳美形象背后的隐秘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好再去查对那些有关于此的资料:貂蝉成为王允府中歌伎,自宫中流散而被收养,但在入宫前,则为乡间农家女儿。这些情况,许多材料中到是大体一致的。

然而,有些情况,我们却只能去假设:无论是她出生于今山西(并州)九原县木耳村,还是甘肃临洮,陕西的未脂,其来自于田间乡舍则不会错。让我们不竟会想一幕景象——

于细柳高飞之处,却是满目荒芜中零落的枯枝间,有“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刊部闻新蝉》)的蝉鸣。那只来历不明,且又明显不合于时宜的微物,天旱时已无甘露,更无数叶蔽身,如口语之叫声“知了,知了”,竟知何事?如此“多含断绝声”,真是“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隋·卢思道《和阳纳言含听鸣蝉》)。

如司徒王允于自家后更漏三下,夜月正圆,花影婆娑的朦胧光影之中,听见的那一声啼哭,来得不是时候,正搅了心中之事,却于牡丹亭傍,发现是自家所养歌伎貂蝉,这样一次偶然中的相见,却导出了后世所叹喟的“连环计”之惊心动魄,事出巧合,却并非不合理。

【职业女谍和古人之隐讳】

貂蝉若确曾为宫中执掌朝臣所戴的貂蝉冠之“官”,自宫中流数后,为王司徒所收留,到有几分可解:因为在王允全盘托出离间董卓、吕布二人之“连环计”后,貂蝉一句“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如此言语,出自于貂蝉之囗,虽有些始料不及,但反过来想,貂蝉因此显出心智和心机的成熟和老道,必然在后面隐藏了其个不同寻常的经历,因为这种情况,与其原来出自于乡间农家女的情况,显得很不协调。

此女所暗藏的天资,还有知识(对“连环计”的尽知,不用解释。)和胆略(这真是让人惊叹,应当是第二个没有想到),以及必备的技能(是如何无师自通的呢?后面应该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由此我们想到古人之隐讳。)

貂蝉不仅美貌绝伦,而且心智情商,应皆高出常人,虽然有许多让人费解之处,但于非常*之时,天有异象,自有异常之人和异常之事出现,那一声凄凉嘶鸣的“知了”,竟知何事?

显然,如上所述有关在此之前的铺垫,是很难的让我们去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在真实的,也就是我们难以被这些有关于此的解释说服。

貂蝉竟如此熟练地实际操作连环计的整个过程,并做为主角,超越于通常意义之上演员。在董卓和吕布二位当世魔头和三国第一好汉之间周旋,实际作为等同于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去不断变脸,稍有不慎,露出半点破绽的话,便会召来杀身之祸无疑,更会让王司徒大计落空,且完全会导致更大的杀戳和血腥之事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真可谓处处性命攸关,步步惊心动魄,但貂蝉竟能于笙簧缭绕,把盏言欢之际,不露半点缝隙,甚至亲身于床弟间,曲意逢迎,让那董卓,“自纳貂蝉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现事。”更有者,“卓偶染小疾,貂蝉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虽了了数字,我们就是实难想也要去想其中的细节,貂蝉之作为,与职业美女间谍,确无二致。

不仅如此,我们在天下第一艳女出场后,接下来的续演中,是否仍然感觉到美的存在,且去期待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天大的事】

把我们在此段文字中有关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此时眼帘中这幕于*未醒之中的杀人之戏,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并非是这个被编造的故事的合理性在让我们会再有什么感动,也不会去完全并相信是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会让罗贯中去写这样一个故事?反过来看,如果是这个故事中所说的事,改变了历史,那么,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它都是一件天大的事——

是整个社会现实,以及董卓为乱,更皆有吕布这个如狼似虎“大耳贼”,无人能敌,此二人联手,横行于世,致生灵涂炭,哀号遍野,于民众之心*同发出的灭杀董卓的呼声,如那首民谣谶语般的神秘暗示:“千里草,何青春,十月止,不得生。”此处用的是拆字法,“千里草”即为“董”,“十日上”是一个“早”字。而有关董卓被杀之前的“凶兆”,是在其后来死于非命前显示出来的:

王允与仆射士孙瑞谋诛卓,使计作假诏,却“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通士十馀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待卓。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后汉书·董卓传》),而有关“天意”之昭示:“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 记》语)也当然只一种“附会”,但其所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共同认识,而这个“认识”本身,在我们于此的认识中,是表现为借助的是一个女子的形象,来进行表达——董卓该杀,但有吕布,便无人能杀,所以有貂蝉出现。

有道是:“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宋·辛弃疾词。注:兜鍪,即头盔,借指战士。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业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毛本《三国演义》有诗赞曰:“司徒妙算托红粉,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一个仿佛“真仙女”一样的女子,天界下凡是形容,出现于那个乱世,并且做了一个孤独的战士,这是天意,也是历史?

是的,她很孤独,不仅在于其舍身救国的大义之举,显得与周围追名遂利之徒格格不入,除了司徒王允。

【王允为何欲杀董卓】

但其王允欲杀董卓,很难说是完全为了匡扶汉室。在杀董卓后,王允居功自傲,“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后汉书·卷六十六》)其在杀董卓前的中平元年(公元189年)为侍御史不久,在征讨黄巾军中获胜,从农民军中搜出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书信,因此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并因此得罪张让,两次获罪入狱。大将军何进等替其求情,后被免罪释放。灵帝贺崩后其本于河内、陈留之间辗转,此时回京吊丧,便被大将军何进召见,“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宫,召允谋事,请为从事中郎”(同上),可见其与外戚何进为同党。而“卓还长安,录入关之功,封允为温候,食邑五千户,因不让”,后进士孙端劝说,“乃受二千户”。董卓死后,“允初议赦卓部曲”,因吕布数劝之,故而生疑,未办。在处理董卓旧部问题上,反复无常,“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导致“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功”(同上),可见出自于官僚集团利益要大于国家利益的行为动机,难以与貂蝉相提并论。除此,当时的英雄们,曹操、袁绍、袁术,以及刘备等人,无不以借天子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与貂蝉相比,其为一女子,舍身救国,所图何在?

【貂蝉所图何在?】

其取大义之行为,所表现出的理想化的境界,更不是为报司允王允收留养育之恩的动机,所能替代的。传说:

貂蝉降生人世,其出生地三年间,桃杏花开后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宫嫦娥自愧弗如,匆匆躲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如风摆扬柳,静时文雅有余,蔚为大观。

这些说法,虽然人云亦云,但其言说背后所表达的东西,却不是一下子能够说清的。

与常见的与此相同的描写刻画女人之美的贯用抽象的比拟手法所不同的是,象这样的文字中有关貂蝉“细耳碧环”,以及因使用过多而变得有些概念化的“行时如风摆杨柳”的细节,让我们在有关于此的模糊感觉中,确有什么具体的部分,因清晰而将这个似乎很遥远的美人形象,拉近过来——

“细耳”就是耳朵小巧;“碧环”,指细耳上戴有很大的碧绿色玉环,这是在对面部的描绘中,以大小比例反差引起的注意:即“对比(或相反)关系”中,“‘对立’会使某一特殊的性质分离出来,使之得到突出、加强和纯化。”(14)

如纪连海对此的议论:“据说,能够‘闭月’的貂蝉娘娘的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未免难看。于是她就从耳环上弥补,经常戴那些镶有独粒大宝石的圆环耳环,不但看不出耳朵有缺陷,反而是细耳碧环。”(15)

此处观点中可以注意到的是,大小对比中的“弥补”,如果恰好会处,不仅会化丑为美,另有作用的是,这个被弥补过的,有缺陷的地方引起人们注意力的集中,也就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以从此处不寻常的描写中,发现貂蝉耳朵小小的“瑕疵”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出自于有意的刻画,那么,正是这个“瑕疵”,使这个被艺术化了的美女的真实性,得到了体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丑女驯男记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  关东异志  穿越女重生手札  巫在人间  奴儿女皇上  斯巴达克思  纨绔金瞳  伊丽莎白  末日新世界  卿本黑萌之妖妃来袭  宝贝,我知错了!  千山看斜阳 满座衣冠胜雪  点翠  重生之公主谋嫁  美人逃了也没用  远东第一监狱  买命  海扁王之龙行天下  三国之极品董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