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烦恼。后来,他成为佛教比丘。即使像央掘摩罗这样的杀人魔,都可能达到禅那并完全觉悟,那么你呢?难道你杀过人?你是杀人狂吗?连那样的人都能觉悟,你当然也可以。无论你曾做过什么坏事或对什么事感到后悔,请永远记得央掘摩罗,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太糟糕。原谅、放下过去,是克服后悔的良方。
掉举
掉举(兴奋不安)就是禅修时一味想要做别的事情,或脑子里胡思乱想,或想去别处(除了当下之外的任何一处)逛逛。掉举一如欲贪,是禅修的主要障碍之一,它会使我们难以长时间地静坐。
我们之所以感到掉举,是因为不懂得欣赏知足之美:我们不了解“无为”的单纯乐趣,对于既存事物同样心存挑剔而非欣赏。
禅修中的掉举,永远是无法感受当下的喜悦所致,至于是否能感受到喜悦,取决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例如看着一杯水,你可以觉得它很美,也可以认为它很普通。禅修时,我们可以把觉知呼吸看做是无聊和单调的事,也可以看成是非常美丽和独特的事。我们如果认为专注于呼吸是很有价值的,就不会感到掉举,不想再做别的事了。
我从“觉知当下”开始修禅,就是为了克服掉举的唠唠叨叨:“我想去当下之外的某个地方。”无论当下有多么舒适,掉举总会说它不够好。看着你的蒲团,掉举会说它太大或太小、太硬或太宽;掉举会看着闭关中心说:“它不够好,我们应该一天吃三餐,还应该享受客房服务。”
与挑剔心相反的是知足心,你应该尽一切可能让自己对所拥有的一切及周围的环境感到知足。
要谨防禅修中产生的挑剔心。有时你可能会想:“我还不够深入,我已观察当下很久了,却一直没什么进步。”此类想法正是掉举的因。禅修的进展如何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要对它绝对知足,相信自己的禅修将会更深入。如果你不满意于自己的进步,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此,要学习对当下知足,忘记禅那,就对此时此刻感到知足。当知足感加深时,禅那将会因应而起。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20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8)
要满足于静默的当下。你若真的知足,无需说话,无需多想。大多数言语或想法,不是抱怨或想要离开,就是想做其他事情。“想”意味着不知安定。若真的知足,你一定是安定、安静的。试着强化自己的知足感吧,那正是掉举的解药。
即使身体疼痛并微觉不适,你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感知,视之为很好,甚至很美的事。你可以看看自己能否满足于这种状况,以及是否允许疼痛感存在。
出家之后,我曾有好几次感到身体剧烈的疼痛,但我没有逃避,因为那样无法消除随之而来的掉举。我努力让心完全接受疼痛感的存在并对此感到满足,结果发现自己也能接受更剧烈的疼痛。你若能那么做,便不会感到疼痛有多可怕,掉举也会随之消失,你完全可以安住于疼痛之中。伴随疼痛而来的掉举,可能才是最糟的部分,通过知足去除掉举,你甚至可能享受疼痛。
请你对目前所了悟的当下、静默、呼吸等,发展知足之心。无论你正在何种禅修阶段,都请知足——发自真心地知足。这样,你将逐渐安定,并使禅修变得更深入。
克服了普通的掉举后,在更深入的禅修阶段通常还会出现一种更加微妙的掉举。这是指当你初次看见禅相时,陷入掉举的你会三心二意,不满足于眼前的禅相,想要得到更多,并感到兴奋不安——这种状态会轻易地阻挠你体验禅相。你应当采取的对治之法是:什么也不做,只是让自己知足,只是坐在那里看着禅相如花般绽放,而后进入禅那。
不论你为此要花一个小时还是五分钟,或者永远都不会看到禅相,你都能够知足,那便是走上了通往禅那之道。假如禅相犹如烛火般明灭不定,那是内心陷入掉举的征兆。反之,如果你能毫不费力地将注意力维持于当下的禅修之上,即表明你已经克服了掉举。
第五障:疑
最后一个障碍称为“疑”,它针对的对象可能是教法、老师或你自己。
对于针对教法的疑,你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禅修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你可能已经历过许多美好的事,那就让这些正面积极的经历来强化你的信心吧,你应当相信禅修的作用。打坐,在安定中修心,尤其在禅那中修心,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会带给你清明、快乐和对佛法的正见。
说到针对老师的疑,老师们常常像是运动团队的教练,主要工作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启发学生。但你在信任老师之前,要先检验他们,观察他们的行为,并检视他们是否言行一致。他们若真的知道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就应该是有道德、有自制力且可以激励学生的人。只有以身作则、堪为典范的老师,才是你应该信任的。
怀疑自己的人会想:“我没希望,我办不到,我真没用,我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已达到禅那,且已开悟。”这些挫败与失望感往往会因为老师的激励与鼓舞而被克服。老师的工作是要告诉你:“是的,你可以做到这一切。很多人已经做到了,你怎么会不行呢?”老师会给你打气,要你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
虹←桥←书←吧←BOOK。←
第21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9)
事实上,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与信心,成功是迟早的问题,唯有那些中途放弃的人才会失败。
你也可能会转而怀疑自己当下的经历:“这是什么?这是禅那吗?这是对当下的觉知吗?”这即是疑障,它不应该出现在禅修之时,你需要尽可能地放下,让心保持安定、享受快乐,你可以在事后回顾并自问:“那是怎么回事?真有趣。那时发生了什么事?”禅修之后,才是你确认那些事是否为禅那的时机。如果你在禅修时心想:“这是禅那吗?”那么它一定不可能是禅那!因为那样的想法不可能在深入禅修的阶段出现。只有在事后,当你回顾那些状态时,才可能检视它并说:“啊!那是禅那。”
如果在禅修中遭遇困难,你就该停下来问自己:“这是哪一种障碍?”一旦明白所遇为何种障碍,你就可寻找相应的方法来解决。若是欲贪障,你就该逐渐把注意力从五入处移开,专注于呼吸或别的禅修对象;若是嗔念障,你就该发展慈悲心;若是昏沉障,你就该记住“珍视觉知”;若是掉悔障,你当谨记“知足、知足、再知足”,或练习宽恕;若它是疑障,你就要坚定对老师、教法以及自己的信心。
每次禅修时,你都应该有系统地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解除相关障碍,这样一来,你所遇到的障碍很快就会消失。
障碍工场
禅修者之所以无法克服障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障碍的出处。想要获得成功的禅修,禅修者务必充分了解障碍的运作过程(那是只有身处觉知者与觉知对象之间才能看见的)。造作者制造障碍,阻碍禅修者进步,而制造障碍的工场就位于心与其禅修对象之间的空间里。
聪明的禅修者会观察自己的呼吸,同时也会注意“如何”观察呼吸。若能看见自己对呼吸的期待,你便是遇到了第一障“欲贪”;若能察觉其间的侵略性,你便是遇到了第二障“嗔念”;若能认出其间的恐惧(也许是害怕失去关于呼吸的觉受),你便是在禅修时碰到了几种混合的障碍。有时你看似成功,能专注于观察呼吸数分钟,但却无法进一步深入。实际上,你在禅修中的主要任务即是发现这些障碍并把它们排除。
不论面对何种觉知对象,若能把安详、慈爱放在自己与觉知对象之间(即安详、慈爱地对待觉知对象),那么你在禅修的每个阶段都不会出错。例如,当性幻想出现时,你待之以安详,那样的白日梦很快就会失去动力,终至消失。
就如房子是由千百块砖头砌叠而成一样,安详之屋(即禅那)也是由千百个静默的当下累积而成。当你在每一个相续的当下,都能安详、柔和或慈爱地对待觉知对象时,你就不再需要性幻想,疼痛会消失,昏沉将转为光明,掉举将失去动力,禅那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总之,你要先知道,五障是在觉知者与被觉知对象之间的空间里出现的,然后才能把安详与慈爱放入其间。当然,你不只需要这样的正念,还需要增长我所说的“无为的正念”——绝不控制或干涉觉知对象。这样一来,一切障碍都将被摧毁并迅速消失。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生命使用说明书 辐射的秘密 我的青年岁月 鸾凤璇玑 微观红楼 一点就通 细雨池塘 李贺诗注 我独御众敌 为官之道 海贼:我建立最强王国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金融危机深度解读 小城谜案 当直销遇到困惑 别着急吃你的棉花糖 饕餮术士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从自行车到宾利 彩虹重现